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内蒙古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政群机关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2 06:20:20  浏览:998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内蒙古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政群机关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内蒙古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政群机关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内党办发〔2008〕7号 2008年7月28日

各盟市委,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部、委、办、厅、局和各人民团体:
  《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政群机关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实施办法》已经自治区党委、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8年7月28日

(此件发至县团级)

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政群机关
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86号),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地方各级党的机关和人大、政协等机关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参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执行的答复》(中央编办函〔2007〕40号)精神,为加强和完善自治区各级党政群机关机构和编制管理工作,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机构编制管理原则
  (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各级党政群机关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符合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做到机构编制精干、体制顺畅、工作高效。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各级党委、政府(行政公署)依照法律、法规、章程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工作需要行使本级党政群机关机构编制管理职权。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本级党委、政府(行政公署)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照管理权限具体承担本级党政群机关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并对下级机构编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三)按程序和权限审批的原则。
  凡属机构编制事宜,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审批。需提交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的事项,要及时开会研究决定,决定事项由机构编制委员会行文,机构编制委员会主任或授权的副主任签发,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具体承办。需提交党委、政府审批决定的,由党委、政府行文。机构编制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其他任何部门不得调整变动。
  二、机构编制管理范围和内容
  (四)各级党的机关和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各民主党派、有关群众团体机关,各类议事协调机构的实体办事机构及派出机构(以下简称党政群机关)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等。
  三、机构设置管理
  (五)各级党政群机关机构的设置,在上级确定的机构限额内,以职责的科学配置为基础,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机构精简、权责一致,决策和执行相协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可根据需要适时调整,但在一届任期内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六)自治区直属党政群机关厅级、副厅级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自治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经自治区党委或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中共中央或国务院批准。
  (七)盟市和旗县处级、副处级党政机构的设立、变更,由盟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自治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批准。旗县(市、区)科级、副科级党政机关的设立、变更,由旗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盟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批准。盟市、旗县党政群机构改革方案,由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意见,本级党委、政府(行政公署)审定,经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上一级党委、政府批准。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应当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八)各级党政群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名称应规范、准确,并与该机构的性质和职责相称,一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
  (九)严格控制设立议事协调机构。能由现有机构承担协调任务的,不再另设议事协调机构。确需设立议事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办事机构、不核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具体工作由相关部门现有内设机构承担。
  (十)申请设立党政群机构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1)设立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机构名称、规格和职能;
  (3)内设机构名称、规格和职能;
  (4)与业务相近的其他机构职能的划分;
  (5)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及构成情况。
  (十一)调整机构的申请内容,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1)调整的理由;
  (2)调整后职能的变化、转移情况;
  (3)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的调整和人员的安排意见。
  四、职能配置管理
  (十二)各级党政群机构主要职责的确定由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参照上级对应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党委、政府审定。相同或相近的职责原则上由一个行政机构承担,需要对职责进行调整或对职责划分有异议的,由部门主动协商或提出意见,报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定,或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调整意见,报同级党委、政府决定。
  五、内设机构管理
  (十三)自治区直属党政群机关内设或所属处级行政机构的设立、加挂牌子、合并、撤销、更名,由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经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提交编委会研究批准。内设处级机构原则上不设科,个别因工作需要设科的,报自治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
  (十四)盟市、旗县(市、区)党政群机关内设机构的设立、变更,由盟市、旗县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或由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直接提出设立、变更方案,通知相关部门执行。
  六、人员编制管理
  (十五)各级党政群机构的编制,按照精简的原则,应依据其职能配置和实际工作需要,在上级下达的各级各类行政编制总额内,按照使用范围由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行政机构除核定少量的工勤人员编制外,必须使用行政编制,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不得混用、挤占、挪用或自行设定其他类别的编制。
  (十六)自治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中央下达给地方各级各类行政编制总额内负责分配确定自治区各级党政群机构的编制总额及自治区本级党政群各部门的编制。
  (十七)盟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自治区下达的各级编制总额内分配确定所辖旗县、苏木乡镇党政群机构的编制总额及本级党政群各部门的编制。
  (十八)旗县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自治区或盟市下达的两级编制总额内分配确定苏木乡镇行政机构的编制及本级党政群各部门的编制。
  (十九)根据职能调整的需要,在本级行政编制总额内调整编制,由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会同部门提出调整意见,或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直接调整。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不同层级之间调配使用行政编制的,需报自治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同意后,报中央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二十)政法专项编制,按照上级分类下达的公安、国家安全、司法行政(包括监狱、劳教系统)、法院、检察院专项行政编制,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不得混用。
  (二十一)设在有关部门的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原则上不单独核定编制,工作人员由相关部门内部调剂解决。
  七、领导职数管理
  (二十二)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的配备按《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及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有关规定和政协章程等办理。
  (二十三)各级党政群机构的领导职数,应根据其职能、工作任务和机构编制情况,以及中央、自治区有关规定核定。自治区党政群机关厅、处、科级领导职数,以及盟市党政群机关处级、副处级领导职数总额由自治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确定,在机构改革时由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批;盟市党政群机关科级、副科级领导职数,旗县(市、区)和乡镇科级、副科级领导职数总额,由盟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确定,在机构改革时由盟市党委、政府(行政公署)审批。各级各部门不得擅自超职数配备或高配部门和内设机构领导。
  八、监督检查
  (二十四)依照中央和自治区规定的程序设置的机构和核定的编制,是录用、聘用、调配工作人员、配备领导成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制约的机制,在设置机构、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财政供给能力。机构数和实有人数不得突破核定的数额。禁止擅自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对擅自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的,财政不得核拨资金,不得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将盟市、旗县机构编制管理列入领导班子考核内容。
  (二十五)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管理权限,通过审查《机构编制管理证》、发送机构编制查询书和受理“12310”举报电话等,对本级和下级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会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每年应当对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向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作出报告,如实报送年度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伪造。
  (二十六)县级以上各级行政机构不得干预下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配备工作,不得要求下级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的文件中涉及机构编制事宜未经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查和同意的,同级党委、政府不予审议和转发。上级和本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机构编制事宜的议定事项、会议纪要、领导人讲话等均不作为审批机构编制的依据。
  (二十七)各级党委、政府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以及党政群机关违反本实施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管理权限由本级或上级党委、政府或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责令限期纠正;逾期不纠正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
  (1)擅自设立、撤销、合并行政机构或者提高机构规格、变更机构名称的;
  (2)擅自改变行政机构职能的;
  (3)擅自增加编制或者改变编制使用范围的;
  (4)超出编制限额调配人员、为超编人员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
  (5)擅自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成员的;
  (6)违反规定干预下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的;
  (7)超越权限审批机构、编制的;
  (8)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二十八)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监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附则
  (二十九)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三十)本实施办法由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管理规定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管理规定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1986年2月22日广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1986年3月1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


第一条 为加强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的管理,促进和保护特区的建设,维护国家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特区与内地之间建立有管理设施的陆地管理线,由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负责巡逻管理。
陆地管理线上的巡逻路,只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巡逻和有关检查管理人员执勤使用。原属民用的路段,仍可供民用车辆使用。
第三条 陆地管理线上的南头、白芒、布吉、沙湾、盐田、□(bei )仔角公路道口,供往来特区与内地之间的人员、车辆通行,由公安边防部门和海关分别设立机构检查管理。
第四条 在陆地管理线上的安乐涌口、安乐、甲岸、留仙洞侧岭、留仙洞村前、牛成路口、白芒村前、大王坑、麻坎、大坎、大坎东、福林东、长岭皮、长岭皮东、梅林坳、布吉鸡场、樟公□(she )、新屋吓、禾坑肚、澎坑垅、新村果园、大望、新田仔、横排岭、锡坑、坜背、小三洲
、大水坑、新上坪等二十九个地方,各设立一个人行便道口,只供陆地管理线两侧附近的居民及其耕作使用的拖拉机,按照指定道口往来特区通行使用,由公安边防部门检查管理。
第五条 在特区海岸的姑婆角和□(bei )仔角(暂在大梅沙)设立海上公安检查站,由公安边防部门对海上往来特区与内地之间的人员和船舶进行检查。
特区内的东角头、上□()码头,供从海上进出特区的人员、船舶使用,由公安边防部门和海关分别设立机构检查管理;大新、后海、大冲码头,只供特区渔民、蚝民出海生产使用,由公安边防部门检查管理;盐田、蛇口水产码头,供渔民、蚝民出海生产使用,由当地公安派出所检查管
理。
第六条 在特区内的罗湖火车站、蛇口工业区码头和赤湾码头等口岸,设立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专用通道,由海关和公安边防部门分别对物品和人员进行检查管理。
在特区内的铁路货运车站,由海关设立监管机构,按照海关有关规定检查管理。
经批准在特区内设立的货运专用码头,不得兼作它用,由公安边防部门和海关按批准机关的有关规定检查管理。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陆地管理线上开立道口,不得擅自在特区内的沿海、沿河设立码头,不得擅自在特区内的国家口岸设立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的专用通道。如确有需要增设或变动道口、码头和专用通道时,必须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准,并报广
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八条 凡往来特区与内地之间的人员,必须由本规定所列的通道口、码头及专用通道通行,并持下列有效证件接受检查:
(一)内地人员,须持写明“前往深圳经济特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或《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
内地渔民、蚝民、船员从海上前往特区,还须持有原规定的出海证件。
(二)服现役的人民解放军军人、人民武装警察,须持团(支队)以上机关签发的写明“前往深圳经济特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通行证》或《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通行证》。
(三)特区内的居民,须持《深圳经济特区居民证》或能证明本人特区居住身份的有效证件。
在特区工作的内地人员,须持《深圳经济特区暂住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等证明本人特区暂住身份的有效证件。
特区内的渔民、蚝民、船员和临时出海人员乘船出海,还须持有原规定的出海证件。
(四)陆地管理线两侧附近的居民从人行便道口出入特区,须持《深圳经济特区过线作业证》。
(五)内地人员经由特区出入境的,须持出入境的有效证件。
(六)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须持出入境的有效证件。
第九条 在特区投资设厂、兴办各种事业或购有住宅的港澳同胞由特区到内地,必须到原来入境口岸边防检查站办理手续。
港澳同胞驾驶机动车辆经特区前往内地的,须凭《港澳同胞回乡证》办理加签手续,并须持有我国的驾驶执照和车辆牌照。
第十条 《深圳经济特区居民证》、《深圳经济特区暂住证》和《深圳经济特区过线作业证》及其附页,由深圳市公安局印制、签发。
第十一条 对往来特区与内地之间的人员所使用的运输工具及其运送或携带的货物、行李物品和邮递物品,由海关按有关规定检查管理;需要进行安全检查的,由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或公安机关执行。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有碍管理和损坏各项管理设施的活动。
第十三条 对违反本规定有关条款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收缴证件、没收其所携带的物品、罚款、行政拘留等处罚;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违反本规定致使管理设施遭受损坏,当事人负赔偿责任。
第十四条 对违反本规定须给予行政处罚和追究赔偿的,按国家有关规定,由负责检查管理的单位或深圳市公安机关执行;须追究刑事责任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程序办理。
第十五条 本规定各项管理工作的施行细则,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制订,报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1986年4月1日起施行。



1986年3月12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1982年5月1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并听取和审议了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生桂《关于开展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
活动情况的汇报》。
会议认为,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关于坚决打击经济领域中的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区在中央发出通知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
》之后,开展了打击经济领域中的严重犯罪活动,目前正在揭发、查处严重破坏经济的犯罪案件。但必须指出,这场斗争在我区只是开始。各级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必须坚决遵照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决定,严肃认真地把这场斗争进行到底。对于那些走私贩私、投机倒把、
贪污盗窃、行贿受贿、设局诈骗和把国家、集体财产化公为私、窃为己有等严重破坏经济的犯罪案件,要抓住不放,彻底查清,及时惩处。对干部中首先是涉及领导干部的经济犯罪案件,不许熟视无睹,知情不报。不许优柔寡断,姑息包庇,必须及时依法从重制裁,特别是那些大案要案要
大张旗鼓的依法处理,以震慑犯罪分子,教育干部,鼓舞群众。
会议特别指出,打击经济领域中的严重犯罪活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对资本主义腐蚀的严重的阶级斗争。各地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打击经济罪犯的方针、政策,提高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自觉地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对罪犯坚持实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一
切犯罪分子,只有认清形势,下定决心,自首坦白,才是唯一的出路。对心存侥幸,拒不认罪,继续隐瞒罪行的犯罪分子必须以继续犯罪从严惩处。对于包庇、窝藏犯罪分子,隐瞒其犯罪事实的国家工作人员,应按徇私舞弊罪论处。犯罪分子的家属、亲友,应做好对他们的工作,督促他们
尽快投案自首,悔过自新。
全区各族人民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同犯罪分子作坚决的斗争,配合和积极支持公安、司法部门的工作,夺取这场斗争的全胜。



1982年5月15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