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02:06:55  浏览:974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湘教师字[2002]4号


各市州教育局、各高等学校:

为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务院《教师资格条例》和教育部《<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我厅制定了《湖南省<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湖南省<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试行)》


附件:

湖南省《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务院《教师资格条例》、教育部《<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符合《教师法》规定学历的中国公民,可以依照本细则的规定申请认定其教师资格。

第三条 中国公民在湖南省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省教师资格制度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监督工作;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教师资格制度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监督工作。

第五条 依法受理教师资格认定申请的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资格认定机构。


第二章 教师资格分类与适用

第六条 教师资格分为以下七类:

1、幼儿园教师资格;

2、小学教师资格;

3、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4、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5、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6、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7、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成人教育的教师资格,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依照上款规定确定类别。

第七条 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但是取得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只能在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或者初级职业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相互通用。


第三章 教师资格认定条件

第八条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第九条 申请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要求是:

1、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申请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3、申请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4、申请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5、申请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和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6、申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第十条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知识,修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

2、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面试、试讲合格;

3、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少数方言复杂地区的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标准。1954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申请人员,不需参加普通话测试;

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第四章 教师资格认定程序

第十一条 个人申请。在规定的受理申请期限内,由本人向其户籍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或依法接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提出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并提交下列证件和材料:

1、由本人填写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

2、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3、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4、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人民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合格证明;

5、《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6、《湖南省申请认定教师资格面试、试讲情况登记表》;

7、《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在职申请人,该表由其工作单位填写;非在职申请人,该表由其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填写。应届毕业生由毕业学校负责提供鉴定。必要时,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可以要求有关单位提供更为详细的证明材料;

8、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必须提供相应层次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结业证书;

9、高等学校拟聘任副教授以上教师职务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人员,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 初步审查。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或依法接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应对申请人提交的证件和材料真实性进行初步审查。

第十三条 专家审查。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对申请人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

第十四条 教师资格的认定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幼儿园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报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由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本行政区域内经过国家批准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认定本校拟聘任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依法接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拟认定教师资格的人员应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

第十五条 因学校调整、合并等原因,需要取得其他种类教师资格的人员,应依照法定程序及时申请认定与其新的教学岗位相应的教师资格。

第十六条 资格认定工作每年春季和秋季各一次,正式受理前,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应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具体时间如下:

1、受理时间:4月15日至4月30日(春季),

10月15日至10月30日(秋季)

2、资格认定: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根据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在受理申请期限终止之日后30个法定工作日内作出是否认定教师资格的结论,并将认定结果通知申请人。符合法定的认定条件者,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第五章 教师资格认定的特殊规定

第十七条 各级各类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可以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持学校出具的学业成绩单和本细则第十一条第1、2、4、5、7款所规定的材料,向就读或拟任教学校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对于材料齐全,符合认定条件的,在其取得毕业证书后,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认定其相应的教师资格。

第十八条 各级各类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往届毕业生可以持本细则第十一条第1、2、3、4、5、7款所规定的材料,向其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在审查其提供的材料后,符合认定条件的,认定其相应的教师资格。

第十九条 应届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持学校出具的学业成绩单和本细则第十一条第1、2、4、5、7、8款所规定的材料,向就读或拟任教学校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对通过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审查、符合认定条件的,在其取得毕业证书后,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认定其相应的教师资格。

第二十条 除高等学校拟聘任教师职务的人员外,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暂不受理社会上其他人员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申请。

第二十一条 高等学校拟聘任副教授以上教师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者,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可以免修教育学、心理学,免面试、试讲和普通话水平测试。


第六章 教师资格证书管理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教人[2001]6号)加强对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教师资格证书作为持证人具备国家认定教师资格的法定凭证,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格式。

《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按国家规定统一编号,加盖相应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公章、钢印后生效。

第二十三条 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其《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份存入本人的人事档案,其余材料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归档保存。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均应建立教师资格管理数据库。

第二十四条 持证人的教师资格证书遗失,由持证人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刊登遗失声明,并向原发证机关提出书面报告,申请补发。

持证人的教师资格证书因损毁影响使用的,由持证人向原发证机关提出换发新证书的书面申请。原发证机关应当在补发的同时收回损毁的教师资格证书。

第二十五条 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丧失教师资格者,由其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教师资格认定权限会同原发证机关办理注销手续,收缴证书,归档备案。丧失教师资格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第二十六条 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或者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应撤销其教师资格,被撤销教师资格的,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收缴其教师资格证书,归档备案。被撤销教师资格者,自撤销教师资格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第二十七条 对使用假教师资格证书者,一经查实,按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处理,5年内不得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由教育行政部门没收假证书。对变造、倒卖教师资格证书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教师资格证书编号和颁发的有关具体事宜,另行规定。

第七章 组织领导

第二十九条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建立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教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依法接受委托的高校应成立“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并组织协调本地区、本单位的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单位的主要领导担任,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师资(人事)部门,负责日常工作。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按照要求,积极稳妥地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第三十条 按照法律规定严格教师资格的认定范围和条件,对擅自扩大教师资格认定范围,放宽认定条件,随意更改或变动法定程序,滥发《教师资格证书》及其他弄虚做假的违法、违纪行为,一经发现,依照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细则所称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教人[1995]81号)规定的范围。

第三十二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有关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即行废止。

第三十三条 本细则由湖南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州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84号


  《关于修改〈广州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2012年5月14日市政府第14届1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陈建华
二○一二年七月三十日




广州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2004年2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令〔2004〕第1号公布,根据2012年7月30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84号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的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的安全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包括种植、养殖形成的未经加工或者经过初级加工的粮食、蔬菜、奶类、水产品、禽畜产品等农产品,以及经过工业加工、制作的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制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第四条 本市实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本办法所称市场准入,是指在本市经营的食品应当经过检验、检测,禽畜产品应当经过检疫,符合国家、省、市质量卫生安全要求,未经检验、检测、检疫或经检验、检测、检疫不合格的食品不得经营的管理制度。

  政府鼓励和引导企业生产经营优质食品。对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等称号或认证并以品牌经营的食品,在称号或者认证的有效期内可以免检。

  第五条 本市建立食品生产者自检、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检验检测监督体系。

  食品生产者应当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自检或者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检验、检测。

  行业协会应当加强本行业的监督、自律。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定期对各类食品实施检验、检测;指导、规范、监督食品生产者自检和行业自律行为。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成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依照本办法负责本辖区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一)商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品流通领域的行业指导和管理;整顿和规范食品流通秩序,推进食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负责禽畜产品屠宰加工的监督和管理,以及禽畜屠宰加工厂(场)设立的审核;负责全市食品经营网点规划及其调整;协同有关部门对食品批发、零售市场进行监督管理。

  (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划和组织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负责动植物及其产品的防疫、检疫和质量安全监测;负责种子(种禽、种畜)、肥料、农药、兽药等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市饲料管理部门负责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

  (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和食品质量的监测;负责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负责组织农产品等农业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监督实施;负责食品质量认证认可的监督管理工作。

  (四)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内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审核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食物污染物监测网络。

  (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负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注册;监督检查流通领域食品质量;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以及无证、无照加工和经营食品的违法行为。

  (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品加工厂(场)、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经营场地环境状况及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七)公安、规划、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食品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 行业协会可以制定并推行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业规范,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指导和服务。

第二章 食品生产加工管理

第一节 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

  第九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符合卫生、质量、环境、安全标准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规划;扶持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的设立和发展。

  市农业、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的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十条 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应当实行农产品安全跟踪制度。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生产记录档案,记载农药、肥料、兽药、鱼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以及防疫、检疫等情况。

  其他农产品种植、养殖业户应当参照生产基地的管理方式,记录农药、肥料、兽药、鱼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使用情况。

  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制定农产品安全跟踪制度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应当建立农产品安全检验制度,提供农产品检验合格证明。

  牲畜屠宰厂(场)屠宰的牲畜应当具有产地县以上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出厂(场)的肉品应当加盖定点屠宰厂(场)的肉品检验合格章及本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兽医检疫合格章,并具有本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和定点屠宰厂(场)出具的牲畜产品检验合格证明。

  经过加工、有包装的农产品,应当在产品包装物上附具标签。标签应当以中文标明产品标准代号、产品名称、净重、生产基地、加工单位、生产日期、保质期等。

  第十二条 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应当建立农产品安全承诺制度。

  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在产品投放市场之前,应当就其产品的安全状况向农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经营者作出承诺。

  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安全承诺制度,由市农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本市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制度。

  农产品生产者可以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程序》的规定,申请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

  通过国家或省认证的,可以在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及其包装上标注相应的认证标识;未通过国家或省认证的,不得使用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标识。

  第十四条 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以及其他种植、养殖业户对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上市销售。

  屠宰场、禽畜饲养基地(场)以及其他场所对经检疫不合格或者病死、死因不明的禽畜及其产品,染疫的禽畜的排泄物,应当及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第二节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管理

  第十五条 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和食品生产许可证,按照食品卫生和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生产加工食品。

  第十六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跟踪制度。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采购食品及其原料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索取检验合格证明,保留原材料、半成品和出厂前成品的检验记录,并留有样品。所留样品应当按照品种、批号分类存放于专设的留样库内。

  市卫生、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制定食品安全跟踪制度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建立检验制度,设立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卫生和质量检验室,对其生产加工的食品进行检验。

  第十八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按照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规定对本企业生产加工的食品进行卫生检验或者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代检,出具卫生检验合格证书。

  第十九条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按照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规定对本企业生产加工的食品实施检验。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具备产品出厂检验能力,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手段。不具备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应当委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统一公布的、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产品出厂检验。

  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具有产品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可以自行检验其生产加工的属于食品生产许可证许可范围内的食品质量。国家对于某些特殊食品的检验另有规定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食品,出厂前必须加印(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QS”标志;“QS”标志应当在最小销售单位的食品包装或者标签加印(贴)。

第三章 食品经营管理

第一节 食品经营者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进货查验制度,索取所进货物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并建立台账。

  第二十二条 食品市场经营者应当对未经检验、检测的农产品进行检测,不得经营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食品。

  本市宾馆、酒家、医院、学校、幼儿园、机关和其他企事业等集体用餐单位应当采购经政府认证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或经检验、检测、检疫合格的食品。采购不合格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事件的,追究单位及其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 市、区、县级市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控,定期对各类食品实施检验并指导、监督企业和行业的检测活动,建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处理机制,配置流动食品安全监测设施。发现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等质量卫生安全要求的食品可以进行查封、扣押,并及时送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复检,复检合格的,应当立即解除行政强制措施。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农产品生产基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市场进行联合抽查,并将抽查及依法处理结果定期公布。

  第二十四条 本市实行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市政府应当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并为消费者提供举报和信息查询服务。

第二节 食品市场的管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食品市场是指食品批发市场、肉菜(农贸)市场、食品超级市场。

  政府扶持、鼓励生鲜超市的设立和发展,鼓励现有肉菜(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或超市化改造。

  肉菜(农贸)市场的改造条件和要求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工商、规划、卫生、环保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六条 设立肉菜(农贸)市场、食品批发市场应当符合本市城市规划、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和设立条件。

  肉菜(农贸)市场、食品批发市场的设立条件,由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工商、农业、卫生、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 本市实行食品市场经营者责任制度。

  市场经营者对其市场内经营食品的安全负有管理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 市场经营者具有以下责任:

  (一)配备与食品市场规模和食品经营品种、数量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和专职食品卫生安全质量监督管理人员;

  (二)配置与食品市场规模相适应的检验设施;对市场内经营食品进行抽查、检测,并按有关规定送检;

  (三)配合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督促市场内经营业户合法经营,督促市场内经营业户销售检验、检疫合格的食品;

  (四)组织有关食品经营业户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配合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执行临时控制措施;

  (五)核验、登记场内经营业户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各类经营许可证;

  (六)与进场经营业户签订食品安全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就其场内销售的食品安全向顾客作出承诺;

  (七)市场经营者应当在市场显著位置设立警示牌,对市场内经营业户的不良记录定期予以公布。

第三节 废弃食用油脂的管理

  第二十九条 禁止将废弃食用油脂用于食品加工。

  本办法所指废弃食用油脂,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动植物油脂、从“潲水”中提炼的油以及含油脂废水,经油水分离器或者隔油池分离处理后产生的油脂。

  第三十条 产生废弃食用油脂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区、县级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如实申报产生废弃食用油脂的种类、数量、回收单位。

  第三十一条 废弃食用油脂应当由符合本办法第三十二、三十三条规定条件的单位回收、加工,禁止擅自处理。

  第三十二条 废弃食用油脂回收单位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掌握防止废弃食用油脂污染环境知识的收集人员;

  (二)有符合环境、卫生和公安交通管理等方面要求的运输工具;

  (三)转运废弃食用油脂的储存场地及其设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回收单位应当与所在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废弃食用油脂回收环保责任协议书,以及与废弃食用油脂加工单位签订废弃食用油脂处理协议书。

  第三十三条 废弃食用油脂加工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经营地点符合城市规划和环保规划;

  (二)具有掌握废弃食用油脂加工技术的专业人员;

  (三)具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

  废弃食用油脂加工单位应当与所在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废弃食用油脂加工环保责任协议书,以及与废弃食用油脂回收单位签订废弃食用油脂处理协议书。

  第三十四条 废弃食用油脂回收、加工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废弃食用油脂来源、数量和去向的台账制度;

  (二)实行废弃食用油脂转移联单制度;

  (三)建立、健全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

  (四)按照规定的标准治理产生的污染物。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生产加工食品有下列行为的,给予以下行政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违反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屠宰厂(场)出厂(场)的肉品未加盖肉品检验合格章、兽医检疫合格章,或者不具有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和牲畜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的,由商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肉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3倍以下罚款;违反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予以警告,并责令改正。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收缴其标志,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至2倍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依法代作处理,处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未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擅自生产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限期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15%至20%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责任。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照各自职能予以警告,责令改正。

  (六)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未对生产加工的食品进行卫生检验,或未提供卫生检验合格证书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食品生产企业不具备产品出厂质量检验能力且未按规定进行委托出厂检验而擅自出厂销售的,或者食品生产企业具备产品出厂检验能力而未按照规定实施产品出厂检验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或者情节严重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八)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按规定在食品包装上加印(贴)“QS”标志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处3万元以下罚款,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第三十六条 食品经营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以下行政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未建立进货查验制度或者台账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不执行已建立的检查验收制度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2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四)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的,由市、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将废弃食用油脂交由不符合本办法第三十二条、三十三条规定条件的单位回收、加工的,由区、县级市环境保护部门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三十三条规定条件,擅自从事废弃食用油脂回收、加工活动的,由区、县级市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未建立台账制度,未实行废弃食用油脂转移联单制度的,由区、县级市环境保护部门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市场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一)、(五)、(六)、(七)项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3000元罚款;违反第二十八条第(二)、(三)、(四)项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以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生产者、销售者在食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拒绝、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使用暴力、威胁方法,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处理。

  第四十条 市商业、农业、质监、卫生、工商、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活动中,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相应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


关于印发刘鹏同志在国家体育总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的通知

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印发刘鹏同志在国家体育总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的通知


各厅、司、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鹏同志在国家体育总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体育总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二〇〇八年十月九日

在国家体育总局深入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刘 鹏

(2008年10月8日 北京)


同志们:
9月14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9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了动员。体育总局党组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联系体育工作实际,对体育总局系统按照中央的要求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今天,体育总局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动员大会,就是要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要求,紧密联系体育工作实际,把学习实践活动高质量、高标准、有实效地认真开展起来。中央指导检查组对总局的学习实践活动给予了强有力的指导,提出了若干重要意见,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中央指导检查组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指导和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有力武器。胡锦涛总书记在9月19日的重要讲话中,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对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了高屋建瓴的论述,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出了重要要求、作了系统的部署。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全党更好地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而团结奋斗。更加自觉地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着力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努力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取得新的提高;坚持突出实践特色,努力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坚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的进展;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在改进作风上取得新的成效。体育总局的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吃透精神,抓住实质,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头脑,指导体育实践。
胡锦涛总书记在9月29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体育工作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今后体育工作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我国体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9月19日和29日的重要讲话,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思考和认识促进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前进方向和方法措施。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体育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更加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结合体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新使命,深刻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认真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第一,世界形势对体育的新机遇、新挑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同时,世界和平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是各国家、各地区、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责任和不懈追求。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们从事每一项事业、每一项工作,都要具备全球观念、世界眼光。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体育具有独特价值、突出作用和巨大影响,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时也以不同方式作用于社会文化、国际政治的方方面面。体育正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崭新角色。我们要积极、自觉地适应国际形势对体育发展的新需求,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置于促进世界发展与和平进步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实现中国体育树立国家形象、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的社会价值和崇高使命。
第二,国内形势对体育的新机遇、新挑战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立足本职,服务社会。党的十六大把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有了明确的、突出的目标定位。同时,作为一项以人为本、积极进取、公平正义、规则至上、团结友爱、健康自然的事业,体育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有着天然而深刻的联系,应当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抓体育、围绕中心干体育”,承担起重要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要让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成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成为促进小康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推动力,也成为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缓冲剂、减压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体育形势对体育工作的新机遇、新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具有特色、富有实效的体育发展道路。在国际范围内,体育运动迅猛发展,国际体育交往日益紧密,体育的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生活化、法制化水平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体育改革和发展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突出矛盾和新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面临着新的矛盾和尖锐的挑战。国际体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国内体育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都给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命题、新的挑战,促使我们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第四,北京奥运会后体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北京奥运会不仅仅是一次竞技体育的盛会,更是一次和平友谊和全球文化的盛典。它既是历史的精彩记录,也是承前启后的新起点。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另一方面,也要认真审视和梳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奥运会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也看到了我们的差距,促使我们反思。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我们应当更加清醒地面向未来。比如奥运会激发了大众的体育意识和健身热情,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笔宝贵遗产,放大“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效应,使之长效化、制度化、生活化,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再比如,奥运会使我们看到了在田径、游泳、自行车等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上的巨大差距,如何使项目发展更均衡、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竞争力,也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还比如,曾经有人说,奥运会将是中国竞技体育“最后的绝唱”,奥运会后举国体制将寿终正寝。这种看法缺乏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举国体制,还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完善举国体制。对于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发展,我们要继承奥运遗产,发扬优良传统,学习先进理念和经验,坚持改革创新,解决存在问题,不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创造更大价值,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统一部署,结合体育发展实际,着力转变体育工作中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影响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使体育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通过深入扎实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得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的实惠。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认真思考:老百姓最关心、最重大的体育发展的问题是什么?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体育发展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大问题
这里,提出几个重大问题,我们共同思考研究,如何解决:

(一)关于“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长效化、机制化问题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进全民族身体健康是体育工作的根本目标。进入新时期,我国全民健身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确定了全民健身的法律地位和目标规划。在筹备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体育部门抓住奥运机遇,提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主题,掀起全民健身的新高潮。全国各地围绕“建设好群众身边健身场地,健全群众身边体育组织,举办群众身边经常性体育活动”这三个主要环节,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身需求也日益高涨。相对于社会需求,面向公众的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体育场地设施人均拥有量低与现有场地设施利用率低的现象都十分突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度还不高,全民健身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的管理模式、活动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创新。因此,要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乘奥运会成功举办的东风,尽最大努力建立“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长效机制,是学习实践活动中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必须进一步加强群众体育的法规制度建设

第一、积极争取《全民健身条例》及早出台

我国的《宪法》、《体育法》都明确了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法律地位,《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了原则的规划,但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一些重要而具体问题缺乏法律规范。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制定《全民健身条例》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务院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并做出重要批示。为此,体育总局在有关部门协助下,经过艰苦的努力和积极的争取,已经初步完成了《条例》初稿的起草工作,并将于近日正式上报国务院。在学习活动中,我们要努力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做好《条例》的审定工作,推动条例尽早出台。

第二、积极促进设立全国统一的“全民健身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群众、专家和体育爱好者呼吁设立全国统一的体育节日。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热情。抓住机遇,设立全国统一的体育节日,不但可以进一步推动广大群众的体育活动,也将是北京奥运会留给中国的一份宝贵遗产。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后,关于设立“全民健身日”的建议受到中央领导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已经启动相关工作程序。我们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配合协助有关部门,争取这项工作尽早有一个圆满的结果,让广大群众共享奥运遗产,共享体育带来的健康、快乐和激情。
第三、积极推动《体育法》的修改工作

《体育法》颁布1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体育法》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修改《体育法》的愿望很迫切。我们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推动修改《体育法》的工作,争取尽早列入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
第四、总结经验,研究制定好新周期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1995年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2010年将完成历史使命,人民群众很关心2010年以后怎么办。我们要认真总结《纲要》实施的成果和经验,认真分析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新需求、新问题,及早组织力量,研究2010年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方案,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在新周期再上新台阶。

2、进一步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第一、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速发展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十一五”期间群众体育的重点工程,前期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开局良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边推广,边改进。要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和协调,进一步争取各方面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农民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就建什么,切实把好事办好、办实。
第二、加大以全民健身路径为标志的全民健身工程的发展和创新力度
遍布城乡的全民健身路径等工程已为百姓健身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群众健身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和多样化,路径工程也逐步显示出其局限性。主要是设计简单,功能单一,难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下一步要总结经验,适应百姓新需求,适时开发新产品,丰富路径功能,区别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提高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的针对性、趣味性,探索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新途径。

第三、盘活现有体育资源,大力提高体育场地的开放利用率
近年来,全国对外开放的体育场地逐步增多。但目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占有绝大多数体育场地资源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普遍不高,开放率仅为29.2%,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些年由于政府的重视,教育、体育等部门积极努力,不少地方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广体育场地开放后解决教学秩序、安全保障、经济补偿等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开放率。
第四、要大力推动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城乡规划、住宅区建设相结合
国家建设部专门制定了在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建设体育设施的具体规范。但有些地方在实践中落实得并不好,主要原因是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群众的全面需求。作为体育部门要尽最大努力,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更多的监督责任,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使制度落到实处。
第五、要吸引各种投资主体利用市场机制,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要建立有关政策杠杆,吸引社会投资,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服务业,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使投资者在造福社会的同时,获得市场利益。

3、创新思路、改进措施,继续精心组织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是一份宝贵的奥运遗产,决不能在奥运结束后就偃旗息鼓,而是要充分利用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化、生活化、制度化。
第一、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群众体育最重要、最关键的人群是青少年,学校体育是全民体育的基础,是关系到中国体育发展全局的关键环节。但学校体育的基础相当薄弱,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状况令人忧虑。如何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使学校体育有一个大的发展,体育部门不能无所作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认真抓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落实。各级体育部门要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将青少年体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动青少年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落到实处。
----努力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相联系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网络。以改革为动力,以体育竞赛活动为杠杆,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经常化、普遍化、社会化。要配合教育部门,把每年一度的校运会恢复起来。积极开展班级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比赛,拉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广泛开展社区内、社区之间的青少年、家庭、亲子运动会等青少年体育竞赛交流活动。充分利用节日和寒暑假时间,通过举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青少年校外体育健身培训、健身大讲堂、夏(冬)令营等方式,吸引广大青少年走向运动场。要力争在10-15年内,制度上有创新,形成学校、社区、体育社团共同推进机制;组织建设上有突破,在全国每一个街道和乡镇至少建立一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等青少年体育组织;活动内容与方式上有特色,使青少年每天都参加1小时体育活动。重庆市委提出建设“健康重庆”,将中小学体育课从每周两节增加到每周四节,值得全国学习推广。

----有名有实地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不能仅仅把传统校的牌子一挂了之。要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办成广大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乐园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第二、认真思考全国体育大会的定位问题
全国体育大会的目的是推动非奥运项目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和体育爱好者更加丰富的体育赛事观赏和参与需求。体育大会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也需要总结和改进。一是要认真思考体育大会的目标定位。更加强调参与性、普及性、趣味性、文化特色,不宜过度地强调锦标。要积极发掘其特有的健身和文化价值,推动普及和提高,使非奥运项目与奥运项目相互促进。二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比如日本的国民体育大会、韩国的全运会等,真正把体育大会办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体育盛典、文化盛会。

第三、继续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把积极推进体育行业职业鉴定工作作为体育部门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保障百姓健身需求和健身权益的重要工作。通过培训,引导、调控、规范健身市场,探索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使其在组织、引导人民群众健身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以改革精神,引导更多社会力量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
目前,大量民间力量积极参与组织很多体育休闲活动,如登山、滑雪、高尔夫、室内健身活动等。群众体育活动不可能也不应当由政府包办,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因势利导,在积极组织具有示范意义的活动的同时,要更多地进行政策引导,使大量的活动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走社会化的道路。
(二)关于进一步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退役安置和伤残保障工作
运动员是为国争光的主力军,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第一重要资源。运动员文化教育、退役安置和伤残保险工作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事关运动员的切身利益,事关竞技体育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为群众体育输送骨干力量。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运动员保障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文化教育、退役安置、伤残保险工作中的一些长远性、根本性问题上还未得到系统、全面的解决,成为影响和制约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目前在运动员文化教育和退役安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体育系统内各级各类体校文化教育师资严重薄弱,文化课难受重视。运动员承担的大量训练和比赛任务,又严重挤占了文化学习的时间,学训矛盾突出;第二,省级以上的专业队长于运动训练,短于文化教育,有的地方虽然挂了运动技术学院的牌子,但往往重文凭不重文化,文化课甚至形同虚设,有文凭无文化、有文凭无水平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三,更严重的是,按照政策可以进高校进行“再教育”的尖子运动员毕竟是极少数,大量体校学员、省队队员不可能成为尖子,因此不可能事后进高校接受“再教育”。而那些非尖子运动员因缺乏文化和技能,退役后就业难,直接影响了更多有体育天赋的孩子进体校、进专业队,出口不畅,进口必然受阻;第四,不少体校培养目标单一,学生如果不能成为尖子运动员,既无文化,又无技能,难以就业。
为改变长期以来的这种不利局面,必须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体教结合的新路子。这也是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

第一,从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入手,实现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优势互补。体育部门要力争将体育系统的体校纳入地方普教系统管理范围,体校必须打破自我封闭,主动与地方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小学合作、沟通,使教育部门的优质师资、教学设施承担体校的文化教育任务,以弥补体校自身文化教育师资不足。浙江杭州和江苏南通的基层体校与当地优秀中小学合作,加大文化教育力度,取得了较好效果,值得研究借鉴。
第二,体校的培养方向应当调整完善,避免单一化。既要培养尖子运动员,又注重培养虽然在“大浪淘沙”过程中未能成为尖子运动员,但也具有一定体育职业技能且具有较好就业前景的毕业生,比如可以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具有职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当前一方面退役运动员就业难,而另一方面基层中小学体育师资又奇缺,具备执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奇缺。体校应该在培养运动员体育技能、向社会提供体育健身指导服务方面增加必要内容,将职业辅导纳入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运动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要考虑与具备教师培养资格的教育机构合作,把体校的训练与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结合起来;与体育职业鉴定机构合作,把体校的训练与培养具有职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衔接起来,使体校毕业生同时具备体育特种行业的执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等。

第三,加强省级以上专业队的文化教育。省级以上的专业运动队也要与教育系统的院校相结合,加强文化教育工作。运动技术学院要展竞技训练之所长,并请当地最好的文化课教师任教。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符合运动员特点的教育标准和教学大纲,并采取远程教育、小班教学、导师辅导、延长学制等多种方法,打好运动员的文化基础。要进一步把握竞技训练规律,变粗放式训练为集约式训练,提高训练的效益和水平。这一方面提高了训练效率,另一方面为运动员文化教育腾出了一定时间,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拓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渠道。在组织安置、自主择业、优秀运动员免试上大学等方面进一步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扩大受益范围。要特别利用好、落实好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制度,针对运动员开展专门的职业辅导。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上,对退役运动员进行政策倾斜。支持和引导运动员利用体育技能和其他技能创业,并为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提供项目咨询、贷款、技术支持、培训指导等帮助。
长期、反复的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导致或诱发运动性伤病,已经成为困扰运动员的最大问题。由于运动员岗位性质的特殊性,各地在落实运动员社会保险尤其是伤残保险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实际困难,难以与国家的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制度平稳衔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做好运动性伤病的预防工作,进一步健全运动员医疗保障体系和伤残保险制度,是当前和今后要着力逐步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要建立制度化的各级教练员分级轮训的体系,从国家体育总局的干部培训学校做起,切实提高教练员把握竞技体育规律的能力和科学训练的水平,改变简单增加训练时间和拔苗助长地加大训练量的粗放式手段提高运动员技术能力的不科学做法,杜绝和减少由于训练不当引发的运动型伤病;在运动员和管理人员中开展伤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选派和合理配备运动医学专家、医生、康复师和体能师等人员,引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运动性伤病的防治水平;在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考虑设立专项经费,为运动员开办补充医疗保险;特别是要积极推动将运动员伤残纳入工伤保险统筹范围内,争取实现政策上的突破,建立长效机制。

(三)关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无论是奖牌构成还是一些基础大项、集体球类项目的表现,我们与体育强国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差距,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也有很大的反差。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研究和切实解决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1.要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退役安置和伤残保险工作。这个问题前面讲过了,不再重复。

2.加强各级体校教练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运动员启蒙阶段的训练水平

教练员是竞技体育训练中的关键因素。教练员的水平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在训练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钻研。在这个过程中,培训是提高教练员水平很重要的手段。目前,在我国教练员队伍中,人数占少数的国家队包括省队的教练员由于参加各种高水平的体育比赛较多,得到世界发展的前沿信息相对也更多更及时,锻炼实践的机会也相对较多,所以对项目规律的把握水平相对较高。而人数众多的从事启蒙训练和基础训练的体校教练员,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受到比赛经历、岗位以及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把握项目规律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直接影响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基础训练。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的培训。要借鉴干部上党校的培训制度,使各级教练员的培训经历成为任教的必要条件。同时要充分调动体育院校的积极性,发挥其优势,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有计划、分阶段、分层级、分批次对体校教练员进行培训,确保各级各类教练员在不同层级里都接受过培训或轮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科学训练水平。

3.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
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只有人才辈出,竞技体育事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这项基础性工作。要对现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模式进行积极创新,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还要充分发挥城运会、全运会等国内综合性运动会竞赛杠杆的作用,在设项、记分办法等方面充分考虑近年来有长足进步、取得优异成绩的项目,充分考虑集体球类项目,充分调动各地方、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对一些影响大、群众喜爱的落后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要下决心采取特殊的后备人才培养办法,聚集各类资源, 建立起人才培养体系,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集约化、科学化。

4.国家队要走精兵之路
各项目国家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水平尖子运动员,确保本项目在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中争金夺银,为国争光。因此,国家队应该是尖子运动员荟萃的地方。但有的项目国家队规模过于庞大,运动员人数过多,真正具有高水平、能争金夺银的是极少数。如此庞大的国家队,从比较效益来看,相当粗放,也不是国家队的长久发展之计。今后,要科学地适当缩减有些项目国家队的规模,突出高水平尖子运动员的培养效益和效率,把国家队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各省区市专业队也要科学控制规模,训练、管理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训练效益和效率。

5.对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要进行合理规划
优势项目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标准:一是具有一批世界顶尖运动员,在历年世界大赛中成绩突出且比较稳定。二是具有充足的后备力量储备,不因某一个运动员的退役而使整个项目的成绩受到大的影响。三是具有能够深刻把握项目规律的教练员,具有科学、领先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具有能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包括高水平科研、医疗等人员在内的优秀保障团队。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的优势项目保持了优势,一些潜优势项目取得了突破,部分潜优势项目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更多地具备了上述标准。我们要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动态管理,在经费投入、人员保障等方面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有力的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指导,促进更多的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化。

6.落后项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规律,卧薪尝胆,寻求突破
落后项目突破的问题我们过去一直在提,包括“119”工程,包括一些长期落后的集体球类项目,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有的项目却成效不显著。落后项目如何迎头赶上,取得进步,需要进行认真的反思,要沉下心来,深入、系统地对项目规律进行认识、认识、再认识。要抓住一些有希望突破的小项进行重点攻关,不能只是一味地铺摊子,扩规模。要虚心学习优势项目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要借鉴其它潜优势项目取得突破的经验,从而找到本项目的突破口。

7.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必须常抓不懈

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是体育行业作风的集中体现,事关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事关中国体育的社会形象、国际形象。总体上讲,我们的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的情况是良好的。这与我们多年来的坚定立场、常抓不懈分不开。但是,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这是依然存在于体育事业肌体中的毒瘤,是依然高悬于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影响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极大隐患。今后,要继续加大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力度,更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和完善适应新形势的政策、制度,确保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关于体育产业的发展问题
我国体育产业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而起步,也伴随着中国体育的长足进步、改革创新而发展。虽然起步晚、起点低,但进步明显。第一,从经费渠道看,过去单独依靠财政的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经费总体上有三部分构成,即财政投入、体育彩票收入以及市场开发收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体育产业的规模、地位和作用。第二,从竞赛模式看,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联赛体制,如篮球联赛、排球联赛、乒乓球联赛等;第三,从社会化程度看,很多社会资金社会力量投入体育设施建设、活动组织、专业赛事运营,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市场;第四,群众体育的活跃和日益频繁的体育赛事,拉动了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催生和壮大了一些中国的体育用品品牌。
但总的来说,我国体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体育发展改革的契机,抓住全球体育产业迅猛发展的契机以及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契机,大力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以适应人民群众体育需求多元化的需要。我在这里提几个具体问题。
1、加强对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完善。体育产业作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健康产业、环保产业,在很多国家受到积极的政策支持。由体育总局、发改委、财政部共同起草的《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正式上报国务院,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继续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文件的审定工作,力争早日出台。同时,总局也要结合宏观政策的制定,围绕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政策。
2、要大力培育体育市场。要积极培育健身休闲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并以此带动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健康有益的体育健身经营活动,通过完善政策,减轻经营者的税费负担和经营成本,为经营者提供相应的指导服务。还要加强对体育服务安全的管理,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要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类赛事的市场化运作,特别要积极探索全运会等国内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完善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各单项体育协会的市场开发模式,还要认真研究国家队运动员市场开发过程中的产权关系、收益分配等关键问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运动员权益。
3、探索体育场馆运营的有效模式。目前我国的体育场馆一方面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利用率低等问题,有的国有场馆经营不善,亏损严重,成为政府部门的包袱;有的场馆则违法用于非体育目的;还有的干脆长期闲置,浪费和损耗严重。体育场馆的运营涉及诸多复杂因素,但总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科学合理地划分经营责任,做好公共服务,维持正常经营;公共体育场馆经营要处理好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关系,一方面考虑正常运行所需,一方面要考虑大众消费水平;在不改变、不影响体育场馆主体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体育场馆与旅游文化活动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为体育场馆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要特别强调是,要严格防止公共体育场馆被非法侵占、挪作他用,这一点体育部门务必头脑清晰,立场坚定,做到寸土不让,守土有责。
4、大力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求,就要大力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复合型人才。提倡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增设有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专门的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和体育市场经营人才。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提高体育市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一批适应当代体育发展和产业运作的高水平管理和运营人才。
以上我从几个方面,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谈了对体育工作中若干重要问题的想法。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谈到,这些问题也只是谈了初步的认识,主要目的还是引发大家的思考,共同探索中国体育的科学发展之路。今年年底,我们还将召开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继承、创新、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战略高度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体育发展的经验,梳理分析制约体育发展的问题和挑战,科学规划体育发展的未来。总局党组决定,把这次战略研讨会作为体育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希望大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密联系体育实际,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认真的准备,真正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和指导工作。
三、加强领导,认真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体育总局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国范围内的学习实践活动共分三批进行,体育总局参加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总局的学习实践活动从9月份开始,到明年2月份结束。总局党组对学习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了活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了全面系统的工作方案,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
第一,迅速落实活动的领导组织工作
抓好学习实践活动,关键在领导,责任在班子。为组织开展好总局的学习实践活动,我们成立了总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由我担任组长,胡家燕、于再清、王钧同志担任副组长,机关党委、办公厅、政策法规司、人事司、宣传司、监察局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总局党组成员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分工建立联系点,深入基层研究指导工作。各级领导干部是学习实践的重点对象,也是活动的领导组织者。总局各部门、各单位也要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是学习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承担起领导责任,班子成员要结合工作分工建立联系点,各单位要确定一名中层干部作为学习实践活动联系人。各级领导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解放思想,带头调查研究,带头分析检查,带头落实整改。今天会后,各部门各单位要迅速动员部署。
第二,按步骤按要求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要紧密结合体育工作实际,务求实效,按步骤按要求扎实推进总局的学习实践活动。总局学习实践活动从现在开始,到明年2月份结束,其间共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11个环节。在学习调研阶段,要认真抓好学习培训、专题调研、解放思想讨论这几个环节;在分析检查阶段,要认真抓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认真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认真组织好群众评议这几个环节;在整改落实阶段,要认真抓好制订落实整改方案,认真解决好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完善体制机制这几个环节。最后还要认真抓好总结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和经验、形成总结报告,并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测评。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按照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切实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的。特别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要求,着力解决体育发展思路、发展信心、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发展后劲等问题;按照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着力解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问题;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着力解决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以及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问题,处理好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冬季项目和夏季项目的关系,处理好体育发展和改革的关系,处理好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等;按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处理好眼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目标与路径、规模与效益等关系问题,处理好城乡和区域体育发展等问题;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要求,着力解决好体育行业作风问题,在体育系统党员干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决纠正体育工作中错误的政绩观、作风漂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
在分阶段、按步骤扎实推进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推动和改进各项体育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要始终把贯彻中央部署、解决突出问题、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活动成效的最重要标准,要杜绝形式主义,防止走过场。要根据各部门各单位实际情况,精心安排时间,协调好日常工作,确保广大党员全员全程参加。
第三,做好宣传、交流、指导检查等各项保障工作
在《中国体育报》、体育总局政府网站、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等开辟专栏,并通过专刊、简报等形式,做好宣传、交流工作,宣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学习实践活动顺利进行,提高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效和影响。总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对各部门各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检查督促。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环境和提供有利条件,给予必要的人员、经费和办公设备等方面的支持。
为帮助体育总局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派出由柴松岳同志担任组长的第9指导检查组,负责总局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检查工作。我们要认真接受中央指导检查组的指导检查,多沟通,多请教,遇到问题及时请示,及时汇报,严格按照中央指导检查组意见推动总局的学习实践活动,同时要全面做好指导检查组来总局工作的服务保障。
总局党组制定的《国家体育总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今天已经下发给大家,请大家仔细阅读研究,结合体部门本单位实际,按照中央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和安排,对党中央精神进行深入学习领会,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工作实践进行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全面系统的总结、梳理、分析、改进,以学习实践活动推动体育工作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创造新成绩,开创新局面。

同志们,今年是奥运年,是对中国体育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体育工作者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圆,共同经历了奥运会难忘的日日夜夜。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体育工作者以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精彩展示,呈现了中国体育的发展成就和日益壮大的崭新面貌,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9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深情回顾了中国体育、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高度评价了中国体育的扬眉吐气的辉煌成就,特别对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表示了亲切的关怀,寄予了殷切期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总书记的讲话热情洋溢,语重心长,高屋建瓴,激励人心,令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体育工作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立意高远而又内容详尽,体现了党中央的深切关爱和殷殷托付,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指导体育工作的重要纲领,是我们制定体育政策、确定发展目标、研究发展方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依据,是我们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做好体育工作的精神动力、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切实增强在体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发扬中国体育的光荣传统,以为国争光、服务大众为己任,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促进中国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拼搏奋斗,再立新功!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